乔冠华
发布日期:2008-08-04 浏览次数:23052 字号:【
大 中 小】
乔冠华(1913—1983)笔名乔木、于怀。今建湖县庆丰镇人。外交家。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,因参加日本共产党外围组织的秘密活动而遭逮捕,1935年被“驱逐出境”。同年秋,赴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,获博士学位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回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。广州沦陷后,在香港以乔木笔名为《时事晚报》、《世界知识》等进步刊物撰写国际述评。其文章在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有广泛的影响。1939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香港沦陷后,奉命辗转至重庆,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,负责主编党刊《群众周刊》;同时参加党在重庆的有关外事工作。抗战胜利后,随周恩来赴上海,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,并创办英文版《新华周刊》。1936年底,再赴香港从事党在文化知识界的统战工作,同时担任复刊后的《华商报》社委员,不久又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。
建国后,历任国际新闻局局长,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,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,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,外交部部长助理、副部长、部长,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等职,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、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。1950年11月,他以代表团顾问的名义参加伍修权率领的中国代表团,出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。1954年,随周恩来出席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。1955年4月,随周恩来出席在印尼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(即万隆会议)。他多次随刘少奇、周恩来、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,受到冲击,与陈毅、姬鹏飞一起被列为中央外事口的“打倒”对象。1969年,中国和苏联发生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,乔冠华被任命为中苏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。1971年10月,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,乔出任第二十六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。11月15日,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作了发言,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对外政策,这在国际上,尤其在海外华侨中引起巨大反响。此后,自二十七届到三十一届联合国大会,均由他率代表团出席。1972年2月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,乔冠华在毛泽东、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中美会谈。他和基辛格是中美《上海联合公报》的主要起草人。1972年9月,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期间,乔冠华参加了中日谈判和两国联合声明的起草工作。
1983年9月在北京病逝。有文集《争民主的浪潮—1939年的国际》、《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》和《乔冠华国际述评集》传世。